彎下身咬花的功夫真是了得喔

 

 

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 


 


 


 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,於台灣、中國、日本、韓國都能找到。然而,各地獅子的樣貌,皆是對獅子形態宛然不同的藝術詮譯。

 

 表演藝術經常與武術及武館相聯。表演者裝扮成獅子的樣子,在鑼鼓音樂下,作出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。台灣民俗傳統,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,故此每逢喜慶節日,例如新張慶典、迎春賽會等,都喜歡敲鑼打鼓,舞獅助慶。

 

  舞獅主要分南獅、北獅兩種,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,主要是採用南獅的形象、北獅的步法,稱為「南獅北舞」。

 

  北獅,由身穿傳統服飾的人帶領,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。造型酷似真獅的北獅,今時今日獅頭由玻璃纖維或木頭製造,而獅身披毛呈金黃、橙、紅色,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。

 

  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,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。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,主要是以撲、跌、翻、滾、跳躍、擦癢等動作為主。傳統而言利用踩球、搖板、板凳等道具。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,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,有綠結者為雌性。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,小獅戲弄大獅,大獅弄兒為樂,盡顯天倫。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。配樂方面,以京鈸、京鑼、京鼓為主。

 

  南獅又稱醒獅,造型較為威猛,舞動時注重功架。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,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。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,色彩艷麗,製造考究;眼簾、嘴和耳朵都可動。南師的舞動花樣很多,有:起勢、常態、奮起、疑進、抓癢、迎寳、施禮、驚躍、審視、酣睡、出洞、發威、過山、上樓台等等;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,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。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扎扎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。

 

 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,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樁(梅花樁-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樁)獅藝的比賽。台灣、馬來西亞、中國大陸、香港、澳門和美國等地,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。 

 


請按鍵觀雙獅大賽

 







關於舞龍的起源,民間有一個傳說:有一天,海龍王腰痛的很厲害,龍宮中所有的藥物都吃了,仍然沒效。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。大夫摸脈後覺得十分奇異,便問道:「你不是人吧!」龍王看瞞不過去,只好說出實情,於是士大夫讓他便回原形,從腰間的鱗片中捉出一隻蜈蚣,經過去毒敷藥,龍王便完全康復。龍王為了報恩,於是向大夫說:「只要照我的樣子紮龍舞耍,就能風調雨順、五穀豐收。」這件事傳出之後,人便以為龍能興雲佈雨,所以開始有舞龍祇雨的習俗。

  舞獅亦是中國傳統舞蹈形式的民間體育活動。相傳明初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,逢新舊歲間到處傷害百姓牲畜,糟踏莊稼,百姓叫苦連天。後來有人建議用舞獅來嚇走它,果然奏效。自此當地百姓逢春節便敲鑼打鼓,逐家逐戶舞獅拜

年,以消災報瑞。獅乃瑞祥之物,北方稱瑞獅,廣東人因瑞與睡同音,避諱而稱醒獅。

人們為什麼在春節時喜歡舞獅?相傳在明代廣東佛山出現一頭怪獸,每逢新舊歲之交,便出來糟蹋莊稼,傷害人畜,百姓叫苦連天,後來有人建議用獅舞來嚇怪受怪獸。果然被怪獸被嚇得的逃之夭夭。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,有吉祥之兆,所以每到春節便敲鑼打鼓,挨家挨戶,舞獅拜年來消除災害,報吉祥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舞龍的由來
【龍的起源】
「龍」為四靈之首,歷代朝廷將它奉為神物,作為帝王的象徵。其實,龍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,它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動物,被認為可以興雲佈雨,澤及萬物。根據一些專家考證,龍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圖騰,被視為人們的保護神。
傳說中對於龍的形象描述是:「頭似駝,角似鹿,眼似兔,耳似牛,項似蛇,腹似蜃,鱗似鯉,爪似鷹,掌似虎」,也就是說龍其實是駱駝、鹿、兔、牛、蛇、蜃(讀ㄕㄣˋ,蛇屬,形像蛇但比較大)、鯉魚、鷹及虎等多種動物的「綜合體」。

在古代可能是一個強的部落征服一個弱的部落,於是就將其圖騰併在自己的圖騰上,併來併去,就併出一條四不像的「龍」,成了更大的保護神,甚至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,這種說法也就是所謂的「圖騰說」。

【舞龍的起源】
「龍」到現在仍被民間視為祥瑞的代表,從古今書畫、陶瓷、絲綢編織,玉石雕刻等都可以見到龍的蹤影。而「舞龍」更被尊崇為大型慶典之必備節目,增添熱鬧的氣氛,也希望能夠「趨吉避凶」,帶來吉祥與好運。

一開始人們可能只是作成龍的偶像或形狀來加以供奉,並由舉行祭祀儀式來祈求龍神賜雨。在祈求賜雨的過程中人們可能使用舞蹈的方式來進行,並仿效龍的活動姿態,迴旋而舞,之後再加上跳舞的人,使用各種道具,最後才漸漸演變形成「舞龍」樣式的活動。

據記載,我國商代就有作龍祈雨的習俗,但不確定當時是否有舞龍活動;而漢代開始則有確切有舞龍活動的記載。不論舞龍究竟開始於何時,它一直代表著吉祥、也代表著中國。

舞獅的由來  
【獅的起源】
獅子,古作師子,獅子不產於中國,為西域各國進貢而來的珍禽異獸,威武勇猛,為百獸之王,原產自非洲西亞和印度的獅子,經由絲路進貢到國內,當時獅子被記錄成各種譯名,由梵語”Simha”翻譯成『狻猊』或『狻糜』,後來取第一音『獅』,加個犬字旁,成為現在習慣的『獅子』了。

東漢年間,佛教傳入中土,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騎獅傳法,因此獅子普遍被附以極佳的印象,認為是具有神格形象的瑞獸,再加上中國人的想像力大肆發揮,獅子的藝術造形於是展開兩千年的流變和親民化。

【舞獅的起源】
中國舞獅的起源,可能是因漢代獅子的瑞獸神格化,與傳入中國西域獅子舞一起被轉借或融入『角觝』、『曼衍』等百戲之中,而漸形成舞獅活動的。
而舞獅最早正式記載在史料上的,首推舊唐書音樂志的『五方獅子舞』之中,其記載著「太平樂,後周武帝時造,亦謂之『五方獅子舞』。獅子鷙獸,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,綴毛為獅,人居其中,像其俛仰馴狎之容。二人持繩秉拂,為習弄之狀。五獅子各立其方位,百四十人歌『太平樂』。舞以足持繩者,服飾作崑崙像。」
【瑞獅的由來】

傳說乾隆下江南遊玩,結果在叢林中迷了路,其隨從們四處尋找出路,可是都找不到,突然出現了一隻野獸帶領他們找到出路,回京之後乾隆為了感謝這個動物,就叫隨從們將牠畫出,而這個動物既像獅,又有角,不知如何稱呼,因此乾隆賜名「瑞獅」,取其長壽、祥瑞之意。

【醒獅的由來】

而瑞獅之名,一直沿用到滿清末年及民國初年,直至民國17年,濟南發生五三慘案,全國發起一股反英、反日的熱潮,這時在廣東也有大學生遊行抗議,在六月廿三日這天,英派駐廣州的印度人,殺死多名遊行的學生後,引起全體廣東人的抗議。

而因為「瑞」與「睡」在廣東語中發音相同,故提出了一口號:「睡獅猛醒」,以激勵國人愛國的情操,於是就將「瑞獅」改為「醒獅」,代表廣東人已經覺醒,希望中國人能夠堅強的站起來,再也不受外國人的欺侮。因為這樣原因,從那之後,廣東的獅團都稱為「醒獅團」。

舞龍舞獅的意義

中國人對於龍,有一種神秘崇敬之感,認為龍為一吉祥動物,因此,舞龍便表示風調雨順,五穀豐收,國泰民安之意。

舞獅起初也是宮廷中的慶典表演活動,專供王公貴族欣賞,至明清才逐漸流傳民間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